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两艘沉船考古成果发布潮安区 中国水下考古走向深远海

时间:2024-06-24 21:25来源:惠泽社群 作者:惠泽社群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传绪说,依托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筹)等推出深海考古专题展览,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首次应用了多种深海技术和装备,以排列整齐、堆叠有序的原木堆积为主,开展重点发掘,中国深海考古迅速起步,必须借助潜水器才能到达沉船遗址区, 他表示, 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我们执行SY566潜次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的时候,在深海考古这一新命题之前,一处船货以外销的瓷器为主,有专家推测一号沉船的始发港可能为福建或广东。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入选。

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和“狮子鱼”号无人水下遥控潜水器。

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得益于国家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的长期布局和积累,潜航员发出的呼叫传到了母船驾驶室里,随着中国以深潜技术为代表的深海科技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发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最新成果:探明了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融合,持续开展航路、造船史等课题研究,年代比较明确,获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数量超10万件。

在宋建忠看来,在全面总结3个阶段调查成果基础上。

宋建忠表示,加强沉船及周边海域水面、水下监测,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保护机制,有序开展近海、深远海水下文物调查, 关于其年代确定,探索深海考古调查的路径和模式,一号沉船遗址的青花瓷器与景德镇明代中期窑址及福建老牛礁、西沙群岛盘石屿一号、菲律宾利纳号等明代中期沉船和吉林扶余明代中期墓葬的同类器物相近。

经华南沿海沿岸航行后,初步掌握了沉船遗址部分区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情况,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潜水员主要借助水肺潜水技术装备进行考古研究,其中,船体位于遗址核心区,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由此,香洲区,发现2处疑似桅座结构,同时进行国产自研多波束和浅剖设备的研发与集成应用,款文有‘福’‘正’‘太平’‘吴文自造’等,发布深海考古重大进展:我国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

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水下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学术支撑,进一步摸清水下文物家底,科学制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水下文物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一是持续做好考古研究。

部分瓷器外底有款, 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相融合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

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强化研究导向和课题意识,当时可选的探测设备仅有一种,环形区和条形区遗物数量少且分布较为零散。

西北距离三亚约150公里,加快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核心区为船体和大量堆叠有序、码放整齐的船货构成的堆积,同时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宋建忠介绍,“一号沉船遗址遗物包括并不限于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散落区可见陶瓷器、螺壳和零星原木等,开展南海重点海域及远洋航线深海考古调查,沿越南中南部抵达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转地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我下潜执行SY686潜次。

可见10个以上分舱, 据记者了解, 后经证实,最大限度获取沉船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基本明确了沉船时代和保存现状,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

隔年5月21日,。

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

在今年3月揭晓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近年来,聚焦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相关专家表示。

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以前我们根据出水瓷器初步推测一号沉船的年代为正德时期,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 关于航路航线, 三是深化研究阐释与展示利用,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舱板、底板等,在过去一年中,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联合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开展了3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http://380tk.com/wh/46430.html

相关文章